春光和煦,气清景明。在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东侧的晓晓掐丝珐琅工美研学工作室,一幅幅制作精良、色彩斑斓的掐丝珐琅画熠熠生辉。一旁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非遗“守艺人”张晓锦正伏案创作全新的掐丝珐琅作品《蒙古马》。只见她左手捋着金丝,右手中的剪刀和镊子流畅切换,一弯一绕、一点一掐间,张弛有度,收放自如,非遗之美流动于指尖、跃然于眼前。
张晓锦正在制作掐丝珐琅画。(摄影:孟宇)
“用金丝勾勒出作品的轮廓,用釉料填染成亮眼的色彩……”在一幅幅令人惊叹的掐丝珐琅艺术作品前,张晓锦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成长故事。“高雅生动、色彩斑斓、流光溢彩,掐丝珐琅画令我眼前一亮,并为之着迷。”张晓锦说她对掐丝珐琅可以说是“一见钟情”。
在2005年的一次美术展览上,张晓锦近距离观赏、接触到了掐丝珐琅这门工艺,便被其吸引,激发了她对这门艺术的浓厚兴趣。随后便拜师学艺,开始深入探索这门古老的艺术,洞悉其历史与技艺。
一张方桌、一团金丝、一把剪刀、一个镊子、一管胶水、一张底板、一双巧手、一段时光……自此,张晓锦带着兴趣和热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。
“了解愈多,迷恋愈深。”张晓锦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和流程,回顾这门技艺的历史变迁。“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。在保留传统景泰蓝工艺中掐丝、点蓝等工艺的基础上,汲取国画中的工笔手法、油画中的色彩渐变技巧等多种绘画艺术形式。与传统的景泰蓝制作方法相比,掐丝珐琅画不用制胚、无需烧制和打磨,拓宽了适用的材料载体和创作的表现形式,因此被称作‘不用烧的景泰蓝’。从宫廷走向民间,从景泰蓝到掐丝珐琅画,是改良与创新,更是延续和传承。”
“紫铜铸胎镶嵌出金丝,婉转婀娜的曲线如你端庄姿色。”张晓锦告诉记者,这就是掐丝珐琅的雍容富贵与典雅之美。
在细节上,张晓锦笔墨铺展,掐丝勾勒,点蓝烘烧,谱写了一首铜与火之歌。“别看它简单,其实这金丝掐成的花样,填充珐琅的釉彩,都需要美学的沉淀,更要细致和耐心地反复打磨,绝对是慢工出细活。”
在设计上,张晓锦妙笔生花,潜心钻研,创意涌现,从不墨守成规,一直尝试把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入掐丝珐琅作品的创作中,将北疆文化元素鲜明的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。这使她的珐琅作品达成了全新的审美效果,既显现出传统工艺的古朴,还实现了北疆文化创新,同时又具有新时代特征。
提起自己的得意之作,张晓锦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: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掐丝珐琅既是一门传统的古老技艺,也是当下呈现北疆文化的一个良好载体。我们不断创作出能够代表内蒙古地区精神文化内涵的作品,通过大胆构思,将一些手艺、技艺运用在掐丝珐琅画上。相信在广大‘守艺人’的共同努力下,掐丝珐琅画将散发更加绚烂的光彩。”
百年传承,千丝点染。数百年前,工匠们笔墨铺展,掐丝勾勒,点蓝烘烧,谱写了一首铜与火之歌;数百年后,工匠人妙笔生花,潜心钻研,创意涌现,再续传统艺术的美与浪漫。“掐丝珐琅”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创新艺术表达手段、设计形式,让非遗技艺为赓续北疆文化脉络、讲好“北疆文化”故事、唱响“北疆文化”品牌发挥力量,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