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务动态 > 工作动态
北疆文化 | 集宁路古城遗址:北疆文化中草原丝路的千年回响
来源:察右前旗融媒体中心
字体大小: [ ] 全文共计字,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
作者:察右前旗融媒体中心
发布时间:2025-03-11 17:00:00

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,静静沉睡的集宁路古城遗址,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,承载着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,更是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熠熠生辉的明珠。据了解,集宁路古城遗址始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(1192 年),从金代的集宁县,到元代荣升为 “路” 级行政中心,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。

图片

从边陲榷场到商贸中枢的蜕变

据载,集宁路古城得名“集市安宁”之意,金代时已是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贸易的“春市场”。元代升为“路”后,其地位进一步提升,隶属于中书省,成为元朝“腹里”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。古城依山傍水,北依阴山,南临黄旗海,地理位置优越,既是军事重镇,更是商贾云集的贸易中心。其城市布局沿袭金代制度,外城、内城与衙署区功能分明,六纵七横的路网与十字街市肆遗址,展现了元代路级城市的典型风貌。

图片

窖藏开启的繁华之门

2002年以来的考古发掘,揭开了古城的繁华面纱。遗址出土完整瓷器500余件、可复原瓷器7000余件,涵盖钧窑、磁州窑、景德镇窑等七大窑系,其中釉里红玉壶春瓶、青花高足碗等珍品,印证了元代制瓷技术的巅峰215。尤为珍贵的是,瓷器底足的“王宅药铺”款识与铜勺、铜匙等器具,揭示了大型药店的遗迹;烘烤食物的炉窑与成串钱币窖藏(总数超3万枚),则还原了市肆生活的烟火气。

图片

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舞台

集宁路古城不仅是商贸往来的枢纽,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的广阔舞台。瓷器上出现的汉字、巴斯巴文、回鹘式蒙古文墨书,以及丝织品、金银器等各类遗存,无一不在诉说着汉、蒙、回鹘等多民族在此和谐共居、共同繁荣的故事。遗址中窖藏的宋、金、元历代钱币,是元代货币制度包容性的有力见证。同时,中原与草原物产在此地大量汇聚,进一步彰显了集宁路作为 “草原丝绸之路” 起点的关键枢纽地位。

图片

北疆文脉的当代传承与新生

据报道,集宁路遗址在考古与文化领域成就斐然,2003 年成功入选 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2016 年被列入自治区级考古遗址公园。它如今已成为研究元代城市建制和商贸历史的核心样本,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。乌兰察布市以集宁路遗址为蓝本创作的戏剧《玉壶春瓶》,巧妙借助文物讲述民族团结故事,让这座沉睡已久的古城在当代重焕生机。

图片

这座曾被掩埋于地下的塞北古城,凭借丰富的历史遗存,始终在诉说着 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 的美好主题,在北疆文化的长河中,留下了浓墨重彩、不可磨灭的一笔,成为永恒的历史注脚。

浏览次数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